歷史足跡

歷史足跡

【歷史足跡】

水里地區原是台灣原住民聚居之所,於清光緒三年,平地漢民陳世傳來此狩獵,經原住民之允許,得在此居住墾殖,定居於水沙連番界(今頂崁村)從事農業開墾。從此開啟漢人遷居水里鄉的第一步。

日據時代,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當地的樟腦事業,因此地適合墾殖,而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,使得當地漢人日益增加。在當時森林相當茂密,林業也非常發達,為木材集散之中心,目前水里地區仍保留許多木材加工廠,如車埕的振昌木廠等,皆是日據時代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物,仍保有其特殊風貌。由於當時水里地區氣溫寒冷,水量充沛,故取名水裡坑,此乃水里一名最初之由來。

民國前三年,由於日軍為開發山地資源,而開闢道路由名間經水里,頭社,魚池至埔里,並置設糖廠,鼓勵人們種植甘蔗,以致平地人遽增,使得原住民報受日人之壓迫,於是逐漸遷居水里,信義一帶。至民國十年,日人於日月潭興建抽蓄發電廠。民國二十年接著興建鉅工發電廠,工商雲集,人口成長,地方日益繁榮。

自台灣光復後,水里坑原屬於集集鎮管轄區,到了民國三十九年自台中縣新高區集集鎮劃出,行政區域調整成立新鄉原集集鎮變更為「水裏鄉」,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,才改為「水里鄉」。

水里地區之木材外銷曾有一段黃金時期,當時與木材相關的店家,包括木材行與製材工廠、家具行等,總計有98家之多,貨車有二百多輛出入,有登記的旅社就有35家,料理店、餐廳相連,可謂盛況空前,博得「小台北」之稱譽。在伐木的興盛年代,水里做為轉運木材的中繼站,加上集集支線的發展,曾經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
然而,隨著時代的演進,傳統的農業產業漸漸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,為了求新求變,近年積極配合觀光鐵道,舉辦玩水節、火車好多節及自行車賽事等活動,並結合文化觀光產業,朝向更精緻化及多元化發展,期使水里這座山城能再次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休閒旅遊區域。